心梗缘何“年轻化” |
2013-07-19 |
王 健 上海市中医老年医学研究所副研究员
2005年7月2日,68岁的著名演员古月于广西工作期间突发心肌梗死,抢救无效,离开人世;同年8月18日,著名小品演员高秀敏同样突发心肌梗死,与世长辞,终年46岁;2011年7月2日,又一位年轻有为的媒体界名人——百视通首席运营官吴征在游泳时突发心源性猝死,享年39岁!
他们都死于同一种疾病——心肌梗死。面对这一人类最凶险的疾病之一,我们在恐惧它起病的突然和死亡率极高的同时,不得不震惊于其日益年轻化的趋势。
心肌梗死的发病原因
心肌梗死90%以上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基础上血栓形成而引起的,较少见于冠状动脉痉挛,少数由炎症、畸形等造成管腔狭窄闭塞。
心肌梗死的危险因素包括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紊乱、吸烟、肥胖(特别是腹型肥胖)、少运动、精神紧张、年老(男性55岁以上,女性65岁以上)、有冠心病家族史等。据研究,90%以上的心肌梗死与这些因素有关。
此外,一些常见诱因,包括过劳、情绪激动、大出血、休克、脱水、外科手术或严重心律失常等可诱发心肌梗死的发生。
猝死——找上中年人
随着工作压力的增大和生活节奏的加快,心肌梗死,这个原本距离中年人很遥远的疾病名词,悄悄走近在城市辛苦打拼的工作族们。
相关调查资料显示,40岁以下人群急性冠脉综合征(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、急性心肌梗死和心源性猝死)发病率在上世纪80年代约为28/10万,而到2010年已上升到100/10万,临床上经常会遇到三四十岁的青壮年人突发心脏急症。其中,约有50%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身体处于亚健康状态,应酬多,压力大,生活、饮食不规律,身体时常处于疲劳状态,免疫力差,逐步造成血脂紊乱、动脉血管硬化,再加上不良诱因的存在,使得人体内儿茶酚胺类物质增多,刺激冠状动脉受体,使冠状动脉在狭窄、硬化的基础上出现痉挛,最终导致急性心梗的发生。
早期干预,防范心梗
调整情绪,坚持健康生活方式 合理膳食,少吃高脂肪食物,戒烟限酒,适量运动,心理平衡。中年人一般上有老,下有小,肩负的社会责任和家庭压力较大,必须学会在剧烈的竞争和较大的工作压力下调整心态,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的关系,做到劳逸结合,避免过度疲劳和情绪大起大落。
保持健康的心理和体魄。此乃一切预防之根本。
定期体检,重视高危因素的控制 大多发生心梗的中年人都是平素忙于工作的亚健康人群,他们往往以为自己年轻就忽略健康问题。应定期到正规医院进行体检,以期及早发现问题,争取早期干预。有高血压、糖尿病、血脂紊乱等高危因素的人群,更是要重视治疗,严格遵医嘱控制达标。
已经发生心绞痛的患者,应及时到医院就诊,接受医生的专业建议,尽早进行冠脉造影以明确血管病变的程度。早期进行正确的治疗可以避免急性心梗的出现,防止猝死悲剧的发生。
本文摘自39健康网